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文件库>济管
索 引 号: 005691947/2023-00336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 发文字号: 济管〔2023〕26号
标  题: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成文日期: 2023-09-27 发布时间: 2023-10-10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各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部门,各有关企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之年。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济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结合济源实际,制定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188体育平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大气环境重点突破、水环境保持全省前列、土环境保持稳定、生态环境争创两山基地”的工作要求,聚焦“守底线、提质量、惠民生、促发展”工作主线,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明确工作思路,加强环境监管和审批服务力度,统筹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发展,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通过“抓实减排项目、促进精细化管理、优化营商环境”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群众急难愁盼,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服务建设现代化济源。

二、总体目标

2023年济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三个确保一个争创”:确保完成国家和省定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确保水环境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国省控地表水断面达到考核目标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确保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水平得到巩固提升;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守牢底线

守好政治底线,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188体育平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论述,研究部署当前重点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效果上,以务实有力举措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要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济源永续发展的最大根基。要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韧性、持续性和竞争力。要持续用力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等各类问题整改,突出做好水环境保护的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应急应对,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强化部门联动,加强应急值守,运用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成果,强化应急演练,储备完善的应急物资,构建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环境应急处置网络,坚决防止各类重大及以上环境事件发生。定期组织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次生环境污染和其他相关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和处置,督促监督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从严把关审批辐射许可事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核安全宣传,深入推进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时送储废旧、闲置放射源,杜绝辐射安全事件发生。

守好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抓好中央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督察整改任务、交办案件持续做好跟踪督办、全覆盖检查,按时报送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情况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全力配合好年度黄河流域警示片问题整改,主动配合,靠前服务,高标准完成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照中央、省委督察和黄河流域警示片交办问题,以黄河干支流、各类保护区等重点领域为重点,举一反三,持续开展生态破坏、工业企业治理、扬尘污染等领域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行动,从源头上减少督察交办案件数量,从根本上减少典型案例曝光风险。建立环境信访“手拉手”处置机制,每季度对各级督察交办的信访整改情况实施“回头看”,实施重点难点环境信访舆情“一案一策”,力争信访量稳步下降。

四、重点任务

2023年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任务是切实加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有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入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七项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以维护黄河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以黄河干流、主要支流及重要湖库为重点开展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行动,完成全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严密防控环境风险。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坚决杜绝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返臭,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环境风险有效控制。开展黄河流域“一市一策”驻点研究,利用专家团队,深入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固废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有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坚持“先立后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强化源头防控,发展生态经济,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等国家政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两高”项目会商制度,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结合济源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二是持续推进重大减排项目实施。把“治本”之策作为改善环境的根本路径,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重点企业通过产能置换、装备大型化改造、重组整合,实施绿色转型升级。济源钢铁装备大型化改造工程炼铁工序基本完成,华能沁北城市热源替代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满足城市民用供热和工业供汽“一张网”运行条件。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减排空间,为绿色低碳转型腾出环境容量。三是加快调整四大结构。主动加强与国家和省重大专项规划的对接联系,确定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标志性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碳排放强度控制,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动“三线一单”更新调整及成果应用,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倒逼总量减排、结构减排,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

(三)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

1.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抓好九项工作。一是稳步推进大气减排工程。推进实施济源钢铁二期炼铁、炼钢系统产能置换装备大型化技术改造,金马能源5.5米捣固焦炉大型化提升改造,恒顺新材料氯化石蜡装置尾气和有机氯氟装置尾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等谋划确定的重点废气治理项目。二是整治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污染设施。全面推行电力、钢铁、有色、焦化、水泥、玻璃、建材等行业企业污染排放对标提升行动,促使排放浓度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实施氧化法脱硝优化提升改造、硫酸贮运二氧化硫逸散等系统治理工程,推进集中涂装中心和共享脱附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标志性战役。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夏秋季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持续开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对照重点行业企业“十四五”减排目标,帮扶申报上级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实施深度治理。全面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提升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体系。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安全高效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四是积极推进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研究编制济源全域铁路货运能力提升规划,完成济源经济开发区冶炼企业专用线建设。新建及迁建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原则上要接入铁路专用线或管道。五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建成区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环卫车辆、巡游出租车和接入平台的网约出租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的载货汽车(含渣土运输车、水泥罐车、物流车)、邮政用车、环卫用车、网约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替代,鼓励优先采购使用燃料电池汽车,推进重型载货车辆、工程车辆等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示范和商业化运营。六是推进传统汽车清洁化。2023年7月1日,实施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国6b排放标准。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符合强制报废情形的交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按规定回收拆解。七是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运输。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等行业大宗货物清洁方式运输比例达到75%以上;鼓励工矿企业等用车单位与运输企业(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实现清洁运输。加强重污染天气运输车辆管控,完善车辆使用记录。聚焦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等重点区域,推广应用纯电动、液化天然气(LNG)、氢燃料等清洁能源货运车辆、货运船舶、吊装设备和转运机械,开展零排放货物运输车队试点。八是建立常态化油品监督检查机制。组织开展非标油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对柴油全环节开展部门联合监管,全面清理整顿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自建油罐、流动加油车(船)和黑加油站点,坚决打击非标油品,严厉追究相关生产、销售、运输者主体责任。九是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对交通运输和建筑施工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城乡道路全覆盖绿色清扫保洁。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力度。推进烟叶电能烤房改造。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完成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施建设任务。

2.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积极开展重点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全面推进重点河流水生态调查,开展河流水环境监测预警和水生态修复类项目申报。落实“河湖长制”相关要求,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坚决杜绝返臭返黑现象。逐步提升河湖自净能力,保障河流水质稳定达到省定目标。二是逐步完善水生态横向补偿机制。落实与焦作间蟒沁河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完善区域联防共治机制,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完善乡镇河流考核断面月度监测制度,逐步推进“谁超标、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的乡镇级水生态横向补偿机制,促进河流水质改善。三是强力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提升。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和坡头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启动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补齐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完成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年度任务。开展化工园区及开发区污水处理和初期雨水处理工作排查整治,加强开发区污水管网建设维护,确保污水管网质量和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污水实现应收尽收。

3.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分类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储备、供应等环节中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机制,严格分类管控建设用地,规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督检查及报告评审,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二是开展地下水质量状况二期项目调查。在地下水和土壤加密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污染范围,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重点区域地下水详细调查评估报告、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达标方案。三是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管控。持续开展重点监管单位法律义务履行情况技术核查,推进企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项目,确保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管控政策高质量落实,重点行业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四是争取实施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项目。积极申报中央资金,对50家土壤和地下水周边敏感受体潜在风险较大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通过资料分析、现场核查、采样检测、统计分析,形成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报告,摸清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污染现状,为加强土壤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五是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对农用地详查数据显示土壤污染物含量超筛选值的部分耕地,系统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对典型区域影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输入因素和输出因素进行调查监测,识别需要管控的污染成因,对大气沉降、灌溉水、农业投入品等输入源进行全面排查,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累积趋势进行宏观分析,提出污染源头管控建议,指导区域受污染耕地土壤源头管控。六是开展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土壤污染预警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加大对安全利用类耕地产出农产品的临田检测力度,有效管控污染风险,确保耕地安全利用,区域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严禁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选择污染程度不同的8个地块作为试验区,通过安全利用农艺调控措施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试验,筛选技术模式,保障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

(四)强化七项重点工作

1.科学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对照《济源示范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济源示范区“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规划》《济源市涉挥发性有机物行业环保发展规划》《济源示范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济源示范区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济源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2021-2025)》《济源市声环境功能区划》《济源示范区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等专项规划目标,优化管理机制,分解压实任务,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建立重大项目定期调度研判会商机制,找齐工作短板,动态调整完善项目储备库。

2.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好“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活动。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深入推进“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投资项目承诺制、环评豁免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审批。针对企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政策、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问题,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由单一监管向“监管+服务”转变,破解企业绿色发展难题。健全常态化政企互动机制,全面推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做到应批尽批,能批快批。推动惠企便企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服务高成长型企业以及小微企业规范发展。持续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构建常态化的政企沟通交流平台,不间断开展走访调研,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难题,助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

3.启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深入贯彻落实188体育平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路径的重要实践。坚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等多单位协同管理,在抓好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加大对“绿盾”问题点位、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黄河流域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查处力度,狠抓责任落实,确保立查立改且整改到位。同时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生物入侵管理工作。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要求,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典型案例收集整理、提炼转化机制等工作,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力争通过审核。

4.强化固体废物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一是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动态更新危险废物产生、利用、经营、监管“四个清单”,对涉危险废物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开展环境评估,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二是严格医疗废物监督管理。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做好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各环节的环境和疾病防治工作,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三是提升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成完善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推进济源市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项目正式投用。四是做好重金属污染物减排。落实重金属污染物减排任务,开展涉重金属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完成年度重金属污染物减排任务。五是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建立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工作机制,以传统产业“无废”转型为着力点,突出老工业转型,加快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形成功能互补、共享共治、协同共进的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无废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提升危险废物综合治理能力。六是推进新化学品管理。2023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查清优先控制化学品生产使用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建立优先控制化学品数据库并动态管理。

5.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一是持续开展执法帮扶。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部强化监督帮扶、省生态环境厅交叉执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行业、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等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办交办问题,严厉打击恶意环境违法行为。建立执法人员分包企业行政指导责任制,帮扶企业发现生态环境管理短板和薄弱环节,推动企业落实环境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和瓶颈制约,实现绿色发展。二是提升行政执法效果。持续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完善生态环境、公安、检察机关重点案件会商机制,及时移交移送环境犯罪案件。保持严厉打击恶意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把握自由裁量权,力求每个案件的处罚公平、公正、合理。三是深化正面清单管理。加强“双随机”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加强生态环境举报问题和信访件现场检查。提升对企业非现场执法检查比重,通过采取无人机设备、自动监控、用电量监控、视频监控、黑烟车抓拍、遥感、走航监测等非现场执法措施深挖细查问题线索。对清单内企业进行一次“体检式”现场帮扶,以差异化执法监管压减不必要的现场执法检查次数。四是持续抓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坚决做到“两断三清”,强化属地监管责任,严格落实量化问责机制,坚决杜绝异地转移、死灰复燃、虚假整改。

6.开展碳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深化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进一步完善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预警分析研判机制,提升开发区、交通干线、铁路货场等重点区域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碳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的能力储备,力争率先在全省开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7.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一是继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30.2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主管网建设和8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超过国家“十四五”末45%的目标。二是开展2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在完成平原区域农村污水治理的基础上,对列入国家台账的2条农村黑臭水体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综合措施,逐步净化地表水水质。三是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群众饮水安全为重点,完成年度12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以上;淘汰高毒农药,实现农药利用率41%以上;强化农膜回收管理,争取达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4%以上,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任务。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开发区管理办公室、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认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环境保护委员会专班推进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职责分工,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的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明确工作任务、工程项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在媒体上,对目标任务进行公示。2023年底,分别对“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目标和本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完成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考核结果向相关部门报告,向社会公布。

(二)提升能力建设。通过整合完善生态环境、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数据互联共享。深化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保障各类大气和水监测监控站点正常运行。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噪声自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达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主动向上沟通对接,积极申报生态环境和相关基础设施(EOD)项目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根据提高执法效能和执法机构规范化单位建设要求,提升执法队伍装备能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三)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研究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加大本级政府生态保护资金投入,用好税收、价格、补偿、激励等金融政策,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购置执法装备和监测设施,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及第三方治理,为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强化督查考核。优化完善各开发区、镇(街道)、重点企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全面实施空气质量目标考核,建立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和全方位全覆盖督查考核机制。深入推进山区5镇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创建活动。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将对各有关部门、单位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调度,适时进行督办。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目标任务进度严重滞后的,将视情采取致函、曝光、约谈或提请问责等措施,强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五)营造良好氛围。加强188体育平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宣传。强化政务公开,适时公开环境质量排名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完成情况。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低碳日、法制日、相关规划、政策、法律法规专项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环境宣传培训工作,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2023年9月27日? ??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