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_188体育平台@

图片

济源匠人
李永军:小针刀上的舞者
发布时间:2018-07-19 | 来源:济源网

 

  在济源,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锻造出行业品质,铸就一个行业的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济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回首济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工匠精神都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济源的发展也踏上了新征程。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成为中原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征程,更需要每一个济源人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

  从今日开始,本报推出《传承与弘扬——济源匠人》系列报道,希望通过讲述济源匠人的动人故事,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成为济源发展的内在支撑,更好助力济源发展实现新跨越。

  1月2日上午,在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一位医生正用一种似针非针、似刀非刀的工具从一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腰腿刺入腰背。只见他一会切割,一会扭转,一会挑拨,记者看得惊心动魄,医生和病人却是一脸轻松。短短2分钟,手术就完成了。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患者的手术部位竟然没有出血。消毒后,患者随即下地,按照医生的指示活动——患者术前僵直的腰腿竟然可以轻松活动了。

  这位医生名叫李永军,他手中似针非针、似刀非刀的工具名为小针刀,这种快速微创的疗法就是很多人心中带着神秘面纱的小针刀疗法。李永军是一名追求极致的舞者——西医骨科出身的他,潜心钻研朱汉章开创的针刀医学,将中医针法手法与西医外科手术刀法完美融合,在小针刀的舞台上舞出了自己最美的身姿。

  揭开小针刀的神秘面纱

  小针刀是什么?针刀医学又是什么?当第一次听到这些神秘而又陌生的词时,人们心中难免会产生疑问。

  “它似针非针、似刀非刀,既是针又是刀。”说着,李永军拿出一把随身携带的小针刀。乍一看,小针刀的外形与中医用的针灸针一模一样,但记者仔细端详之后,还是发现了二者的不同之处——小针刀的一端是平口,带有锋利的刃,而针灸针则是尖的。

  “就是靠着这把不同寻常的小针刀,曾经的乡村赤脚医生朱汉章创造了小针刀疗法,并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针刀医学。”李永军告诉记者。

  就像牛顿在苹果树下偶然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乡村赤脚医生朱汉章也是在一次普通的小手术中,打开了针刀医学的大门。

  1976年春天,一个艳阳高照而又平常的日子,朱汉章迎来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木匠。老木匠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只见他手指卷曲、僵硬、伸不直。原来不久前,老木匠在做木工活时,手被斧子砸伤了。他到了很多医院求医,从县城到省城,拍了几十张片子,手上的伤却仍不见好。

  朱汉章从老木匠带来的片子中发现他的手并没有骨折。拥有深厚中医和西医知识功底的朱汉章认识到,老木匠的状况很可能是由牵动手指屈伸的肌肉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位造成的。朱汉章让老木匠坐好,然后拿起一只9号注射针头,刺进了他的掌骨间,并左右拨动。见此状况,老木匠有些害怕,连忙把手往回缩。但朱汉章并未停手,而是将针头向左右穿刺,猛地将病人手腕拉平,随后又合上了。这时,老木匠竟感觉到自己的手指和手掌奇迹般地能灵活动弹了。

  不久,受到启发的朱汉章以中医古代九针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刀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端带刃的小针刀,并由此创造了小针刀疗法,开创了中西合璧的针刀医学。

  “小针刀疗法巧妙地整合了针灸针和手术刀两种器械的优势,兼具二者的治疗特点,能微痛甚至无痛进入病损组织,一方面可以用中医的针灸原理,调整、疏通经络;另一方面可以用西医外科手术刀法切割肌肉等软组织,进行松解、疏通、剥离。小针刀疗法是一种微创伤闭合性松解术,适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肩腰腿疼疾病。”李永军说,初次接触到针刀医学,他就被征服了。

  眼睛长在“刀”的前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问李永军:“用小针刀疗法治疗一名颈椎病患者,最快需要多长时间?”“120秒。”李永军微笑着答道。我知道,这并不是最快的治疗过程,因为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眼睛长在‘刀’的前面,小针刀疗法几秒钟之内就能让一个患者恢复70%甚至完全康复。”

  眼睛长在“刀”的前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针刀手术看起来非常简单,扎进去动几下就完事了,往往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时间。可是,这看起来简单的几秒钟却需要以深厚的中医和西医知识功底为支撑。”李永军说。小针刀手术讲究手随心动、法从手出,扎的一瞬间需要将中医的针法手法和西医的外科手术刀法完美融合。在这之前,医生必须像工匠一样,在大脑中快速地对诊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进行精心设计、认真打磨,以获得精确、极致、卓越的治疗效果。

  在针法上,很多中医讲究一针到底,直达骨膜。具有深厚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功底的李永军,苦练中医针法,对此进行了改良。

  “一针直达骨膜,对患者来说是比较痛苦的,我觉得应该按照肌肉的解剖层次扎针。”李永军说,从一开始接触小针刀,他就不断琢磨并苦练“扎功”,甚至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练习。李永军喜欢打篮球,偶尔会扭伤脚踝关节。每当遇到这样的“良机”,李永军就会用小针刀给自己治疗。他在自己的膝关节、踝关节等处进行了小针刀治疗,并且把深浅、疼痛感受等认真记录下来,反复琢磨,以求获得最佳效果。李永军说,他非常感谢妻子,因为妻子经常配合他在自己身上“试验”,没有一丝怨言,每次只是微笑着问他“是不是又学到了一些新医术”。

  “我对两个大拇指爱惜得很。”李永军说,现在只要他用大拇指摸一摸患者的患病部位、根据患者的反应就能判断出患者的问题出在肌肉的哪一层,并将小针刀准确地扎到相应层的肌肉。“我刚开始使用小针刀就像机枪扫射和撒网捕鱼,虽然也能帮患者治疗病痛,但是费时费力,做不到精准治疗。”李永军说。经过不断的钻研、摸索,如今,他已能快速运用自己的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判断出哪根神经、哪层肌肉或者哪个骨骼部位出了问题,并运用中医针法手法、西医外科手术刀法,一针扎到患病部位,精准、快速实施手术。

  针刀医学路上的孜孜求索

  在李永军办公室的书柜里,记者看到了一本被封皮层层包裹着的书——他十几年前购买的朱汉章的《小针刀疗法》。李永军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书,在一页页已经泛黄的纸张上,记者看到了他十多年来留下的各种标注和心得。

  李永军1992年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到市二院工作。20多年来,他博览医学典籍,从未间断学习;他在临床工作中钻研医学技术,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他在漫漫针刀医学路上孜孜求索。即使现在已经成为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院长助理、工会主席,被各种行政事务缠身,他也坚持学习、在骨科门诊坐诊。

  “随着针刀医学的发展,现在常用的针刀已经有39种。它们粗细不一、长短各异;有的是平刃,有的是斜刃,还有的是其他形状的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不同针刀的使用方法、才能传承和弘扬西医和中医前辈们的理论构建和医学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李永军告诉记者。

  在李永军的办公室里,医学书籍触手可及。在他的书房里,各类医学书籍装了满满四大柜。“买这些书花了几万元”。无数个夜晚,他在灯下一本本地研读。

  为了进一步提高骨科诊疗水平,李永军先后到洛阳正骨医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进修学习。回来后,他刻苦钻研,在临床中不断实践,探索出了针刀医学的一套先进理论。他根据颈肩腰腿痛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手段多样化、疗效不确定性等特点,在治疗手段上偏重于病因部位(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治疗,使许多原来需要进行传统大手术治疗的患者,仅采取小针刀微创治疗就能康复。2007年,在北京纪念针刀医学推广20年学术交流会上,李永军被授予“中国针刀医学优秀人才奖”。

  在对小儿先天性斜颈治疗中,他发现传统手术损伤大、疤痕大,疗效并不突出。于是,他在小针刀疗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钩形针手术方式,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术和针刀治疗的手术风险,并且松解彻底,体表不留疤痕。

  李永军发现,人们对运动伤病及其治疗办法缺乏一定的了解,其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固定和局部封闭。如何有效延长运动寿命、减少运动伤害发生、正确处理运动损伤成为他新的研究方向。学习西医的他大胆创新,将中医治疗慢性疼痛的办法移植于急性创伤治疗中。在2014年7月的河南省运动医学首届学术交流会上,李永军成功当选为河南省运动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在2016年6月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疼痛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2017年4月,他当选为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主任委员,并且是唯一一位西医出身的委员。

  付出总有回报。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分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主任委员、济源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济源市劳动模范、济源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在针刀医学路上的刻苦钻研,让如今的李永军有了众多的头衔。面对这些,李永军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李永军说:“从乡村赤脚医生到针刀医学的开创者,朱汉章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工匠、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会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个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做一个针刀医学的继承者、弘扬者,在这条路上孜孜求索。”